攀登是一种信仰—— 西藏登山队完成14座8000m+山峰的传奇
7月27日,罗静登顶布洛阿特峰,完成了她的第13座8000米级雪山,仅剩希夏邦马。第二天,张梁、刘永忠和静雪登顶K2,至此,张梁也完成了13座,仅剩南迦帕尔巴特峰。他们两个谁将率先完成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入围「14座8000米高峰俱乐部」也引起关注。其实早在10年前,我国就有一支队伍率先完成了全部14座8000米山峰的攀登。
西藏登山队14座8000m高峰探险队在大本营合影
2007年7月12日,西藏登山队主力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成功登上迦舒布鲁姆I峰,完成了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成为我国第一批完成14座8000米的登山者,同时西藏登山队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支以团体形式成功登顶14座高峰的登山队。
从左到右,依次是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
喜马拉雅登山时代的伟大征程
1950年,法国登山队登上了海拔8091米的世界第10高独立山峰——安娜普尔纳峰,人类首次站上了8000米以上山峰的顶峰,从此,其它高峰相继被登顶,到1960年,除希夏邦马外,14座8000米以上山峰已经有13座完成了首登。这一时期是喜马拉雅登山的黄金时代,西藏登山队正是成立于这一时期。
1958年年底,为了攀登珠峰,中国登山队开始在西藏日喀则一带招收藏族青年,第一代藏族登山运动员就此诞生。1960年5月25日,王富洲、屈银华和藏族队员贡布成功登顶珠峰,这是人类首次从珠峰北坡登顶成功!同年10月1日,西藏登山队正式成立。
西藏登山队成立后,参与了中国历次重大的登山活动,在1964年的希夏邦马首登、1975年攀登珠峰、1985年单独攀登卓奥友、1988年中日尼三国跨越珠峰、1990年的中、苏、美三国珠峰和平登山中,西藏登山队所展现出来的综合实力让当时的西藏自治区体委主任洛桑达瓦有了更远大的目标:攀登全部14座8000米以上山峰!
1992年底,「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正式成立,以下简称「探险队」。探险队队员包括:队长桑珠,副队长旺加,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大齐米、达琼、边巴扎西、洛则、仁那,加布,队员兼摄影师阿克布,队医兼后勤总管洛桑云登,翻译兼秘书张明兴等共计12人。
1997年去攀登南迦怕尔巴特峰时的合影,大齐米因身体原因退出,前排从左到右依次是:桑珠队长,旺加,洛则,加布;后排从左到右依次是:阿克布,普布次仁,洛桑元登,边巴扎西,达琼,次仁多吉,仁那。
安娜普尔纳和道拉吉里
旗开得胜:一个登山季里连登两座
在探险队开启14座征程的时候,全世界只有2个人完成了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攀登,他们分别是梅斯纳尔和库库奇卡,梅斯纳尔被称为登山皇帝,而梅斯纳尔对库库奇卡也有着很高的评价「库库奇卡开创了许多新线路,他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登山家」。
左边为梅斯纳尔,右边为库库奇卡
探险队根据仅有的山峰资料,研究线路、制定攀登补给计划,边攀登边摸索,当初定的策略是先境外、后境内,先远、后近,先难度大、后难度适中,10年内实现3到4人以上集体登顶14座的目标。作为攀登难度大、14座里面死亡率最高的安娜普尔纳成为了他们的第一站,这也是人类登顶的第一座8000米以上山峰。
1993年3月15日,14座攀登正式开始,探险队员从拉萨出发,开始了14座的第一站:安娜普尔纳和道拉吉里。安娜普尔纳,海拔8091米,世界第十高峰,以锐利挺拔的角峰而闻名,地形复杂、攀登难度大。为了提高登顶率,队伍分成了A、B两组,A组负责修路,B组负责运输,次仁多吉说这样安排纵使A组出现意外,B组还可以继续完成攀登任务。
探险队的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回忆:从拉萨出发时,队伍里的装备都是队员自己想办法解决的,甚至连统一的服装都没有,都穿着自己以前做高山协作时的衣服,有1990年中、苏、美珠峰和平登山的衣服,有1991年中日联合攀登的衣服,甚至有队员穿着便服便出发了。
安娜普尔纳进山途中
在A组队员冲顶的时候,4个氧气面罩两个不能用,剩下的2瓶氧气阿克布用了一瓶,在前面修路的边巴扎西和仁那轮流使用一瓶,次仁多吉无氧攀登,经过13个小时的艰苦攀登,他们到达顶峰。安娜普尔纳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1993年登顶安娜普尔纳,手里还拿着火炬
次日B组准备冲顶时下起了大雪,帐篷都被埋了一半,这样的大雪天气,攀登众多明暗冰裂缝、坡度陡峭的安娜普尔纳是极其危险的,且容易触发雪崩,于是桑珠队长做出了B组放弃冲顶,立即下撤的决定。当时在B组的洛则并没有多想,他觉得反正是整个B组都没有登顶,以后大家还可以一起来,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会在13年后孤身一人前往尼泊尔攀登安娜普尔纳。
完成安娜普尔纳攀登后,探险队直接去了道拉吉里。道拉吉里,海拔8172米,世界第七高峰,以风大、路陡、落石而闻名,有“魔鬼峰”之称。因为当时尼泊尔有关部门规定5月31日为春季登山的「关门时间」,时间紧迫,探险队也不负众望,在关门时间到来前的最后两天成功登顶,他们仅用了12天便登顶道拉吉里,在登山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两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也正式拉开了14座的序幕。
登顶道拉吉里
希夏邦马和卓奥友
熟悉的山峰:速战速决
完成安娜普尔纳和道拉吉里登顶后,探险队想趁热打铁攀登乔戈里峰,后来由于国内企业有赞助珠峰的项目,指挥部临时决定改登珠峰,不过后来赞助活动并没有进行,他们也错过了攀登乔戈里的时间,于是改为1994年春季攀登希夏邦马,秋季攀登卓奥友。
希夏邦马,海拔8012米,世界第十四高峰,是唯一一座全部位于中国境内的8000米级山峰,1964年由中国登山队首登,山峰资料丰富,加之他们对希夏邦马比较熟悉,从离开大本营到登顶,他们仅用了6天时间,开创了国内登山队伍攀登8000米级山峰的最快纪录。大齐米和拉吉还创造了「中国第一对先后登上希夏邦马的夫妻」的记录。
希夏邦马登顶
卓奥友,海拔8201米,世界第六高峰,被认为是8000米以上山峰中攀登难度最低的山峰,也是很多山友攀登第一座8000米山峰的首选。探险队的多名队员之前也来过卓奥友,副队长旺加和炊事员多布杰都曾在1985年成功登顶卓奥友,洛则当年也作为协作登到了7200米的营地,所以,这一次,也是他们14座里面最轻松的一次。9月22日离开大本营,30日冲顶,而冲顶仅用了4个多小时,9名队员全部登上了卓奥友。
卓奥友登顶
迦舒布鲁姆I峰:第一次折戟
1995年,探险队前往巴基斯坦攀登,计划连登迦舒布鲁姆I、II峰,据负责修路的边巴扎西回忆,巴基斯坦一个登山季只能攀登一座雪山,他们遇到了一个2人组成的波兰队。商量决定,每个队伍申请一座山,然后联合攀登。先登的迦舒布鲁姆II峰,波兰队登完II峰直接去了I峰,而探险队因为人多,登完II峰后还有运输任务,就耽搁了两天,结果天气突变,遭遇连续的大雪,探险队不得不放弃I峰的攀登,而同期的波兰队则完成了两座山峰的攀登。离开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10年后对他们造成最大创伤的就是迦舒布鲁姆I峰。
营地行进
攀登迦舒布鲁姆II峰时,在通往3号营地的时候遇到了大风大雪,负责运输任务的3名协作半路出现了严重高反,把物资运送到半路就返回了。到达3号营地的A组队员只能在雪地里到处寻找,最终幸运的找到了两顶旧帐篷,4个人就坐在北坳上勉强休息,没有吃的,好在洛则带了一点葡萄糖,补充了点糖分。冲顶当天有一段横切,登到了新疆一侧,感觉好像就在国内登山,最终经过9个多小时空腹攀登,他们站在了迦舒布鲁姆II峰峰顶,B组队员第二天登顶。
没有梯子,用竹竿过冰裂缝
迦舒布鲁姆之后,探险队的节奏慢了下来。
最大的幸运就是能遇到好天气
1996年,探险队选定了两座山,海拔8163米的玛纳斯鲁和海拔8463米的马卡鲁峰。在玛纳斯鲁的攀登中,他们是幸运的,尽管遭遇到恶劣天气的困扰,但最终仍然实现了登顶目标,而马卡鲁峰就没那么幸运了,最终抱憾而归。
攀登玛纳斯鲁的过程中,墨西哥登山队的卡洛斯困在了海拔6500米的地方,边巴扎西和仁那带着饼干和咖啡进行了救援,帮助卡洛斯安全回到营地。而斯卡洛最终成功登顶玛纳斯鲁,成为世界上第四位完成全部14座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的人。
玛纳斯鲁登顶
就在探险队攀登玛纳斯鲁的同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脉气候异常恶劣,暴风雪肆虐,发生了「1996年珠穆朗玛峰事故」,造成15名登山者遇难,成为2014年珠穆朗玛峰雪崩事故以及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发生之前攀登珠峰遇难人数最多的一年。美国记者幸运返回营地,根据亲身经历写了十分畅销的 《走进空气稀薄地带》,后被改拍成纪录片和电影 《绝命海拔》。同样幸运被救的还有来自中国台湾的高铭和,他后来写了《九死一生》一书。
1996年秋天去登马卡鲁的时候,遭遇了连续雨雪,虽然雨雪没有中断过,探险队还是趁雨小的时候向上修路、建营,攀登路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3号营地上方的雪坡也成了大岩壁。进入大本营49天,雨雪也下了49天,粮食、燃料消耗殆尽,只能选择撤退。
1997年,探险队选择了「吃人的魔山」——南加帕尔巴特,海拔8125米,世界第九高峰,山脊陡峭,岩石林立。据负责修路的边巴扎西回忆,从1号营地到2号营地的路段是一大难关,他和仁那两人光是修路就花费了两天半时间,那一段路主要是亮冰,需要横切,线路比较长,前后固定保护绳600多米。
第一次冲顶遇到大雪,撤回到大本营,在大本营休整的时候还碰到了地震,时隔多年,桑珠对那次地震依然印象深刻,当时队员正在帐篷里吃中午饭,帐篷突然摇晃起来,有种眩晕、恶心的感觉,周围山坡上还集中发生了多次雪崩和落石。直到一周后才迎来了好的天气窗口,A、B两组联合突击冲顶,经过9个多小时的艰难攀登,成功登顶。
南加帕尔巴特登顶
1998年,探险队两次前往尼泊尔,春节攀登了干城章嘉,秋季攀登了洛子峰。这一年, 干城章嘉遭遇了罕见的大雪天气,探险队被大雪困在大本营待了近一周时间。第一次冲顶遇到了高空大风和持续的降雪,于是他们在突击营地等了一天,第二次接着冲顶,在海拔8300米的地方,攀登路上突然发生了一次落差达上千米的雪崩,好在探险队员刚刚越过了那个区域,免遭了一场大难。
经过10个小时的攀登,他们登上了干城章嘉,这也是国人第一次登顶干城章嘉。「因为干城章嘉在尼泊尔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按照国际登山的惯例,队员一般不会登到顶峰的最高处,探险队也主动停留在最高点下方拍照。」
干城章嘉峰登顶
秋季攀登洛子峰,冲顶那天晚上,A组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仁那和阿克布遭遇了雪崩。据边巴扎西回忆,当时自己都快睡着了,突然听到「嚓嚓」的声音,感觉不对劲,赶紧翻身,就在翻身的时候,上面的雪一下压了下来,把帐篷彻底掩埋了。边巴往旁边一摸,次仁和阿克布都在,再往另一侧一摸,仁那不在了,他还以为仁那被气浪冲走了,一阵着急。
此时仁那在外面也担心着里面的队友,原来当晚帐篷锁链没有拉,睡在外侧的仁那反应迅速,翻了出去,仁那在外面一边疯狂的喊着队友的名字,一边拼命用手刨雪。就这样,仁那一一拉出了被雪崩埋了的队友,生离死别的队友在寒风中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呼喊着、痛哭着。当大家回过神来的时候,才发现仁那只穿了薄薄的排汗内衣,双脚赤裸的站在冰冷的雪地上……
当晚,困在突击营地的4名队员既不能睡觉,也无法下撤,把睡袋盖在身上,蹲在帐篷上,熬过了终生难忘的一夜。在经过一周的休整后,他们开始了第二次冲顶,这次他们用了4个半小时就从突击营地登顶洛子峰,完成了他们的第9座8000米以上山峰的攀登。
洛子峰登顶
珠峰:完成双任务,创造双记录
1999年,第六届全国民运会拉萨分赛场筹备委员会决定从珠峰采集火种,由探险队来执行采集火种任务,既可以提高可行性,又可以提前完成攀登珠峰的目标,一举两得。
在珠峰前进营地休整的时候,他们得知有3名乌克兰登山者登顶下撤途中遇到了风雨天气,只有一人返回营地,一人滑坠身亡,另有一人严重冻伤,不能走路,被困在海拔8600米的高度,探险队派出4名队员进行施救,把冻伤的乌克兰队员安全接回前进营地。
在冲顶中,边巴开始是走在后面的,照顾氧气面罩出问题的拉巴,过了第二台阶后,桂桑大姐告诉边巴扎西,后面就没什么危险了,他可以先走。于是边巴扎西便去了最前面,一个个的超过前面的人,第一个到达顶峰,盼了十多年的珠峰终于登顶了,他摘下氧气面罩,看着南北两侧的道路,点燃了一根烟,享受这来之不易的时刻。
边巴扎西在珠峰顶部点燃了一根烟,享受片刻的安宁
仁那和吉吉虽然同在登山队,但是因为两个人有不同的任务,所以基本没有机会一起登山,这次也是他们第一次携手攀登同一座山峰,在离顶峰只有20米左右的时候,仁那突然停住脚步拉着吉吉的手一起登顶,在成功登顶珠峰时,桑珠队长通过对讲机和仁那沟通:
“你们是不是同时到达顶峰?”
“是!”
“你们拥抱了吗?”
"拥抱了!"
"亲了吗?"
"亲了!"
此次珠峰攀登中,边巴扎西在顶峰停留了138分钟,是国内在珠峰顶部停留时间最长的,而仁那和吉吉则成为中国第一对同时登顶珠峰的夫妻。
登顶珠峰
乔戈里峰:5年3次挑战
在14座山峰里,乔戈里「又称K2」的攀登难度是最大的,从2000年到2004年,他们历经5年登了3次才成功。2000年攀登遇到反常天气,连续下了20多天的大雪,一直没有等到好天气的探险队只能放弃。2001年登顶布洛阿特作为休整,2002年第二次去了K2,这一次经历了暴风雪,西班牙队有人遭遇雪崩遇难,巴基斯坦联络官绳子断裂遇难,在距离顶峰200米处下撤。2003年以攀登马卡鲁作为缓冲休整后,2004年第三次攀登K2,跨营前进,这一次,他们成功了!
去往乔戈里大本营的路上,图片真实再现喜马拉雅式团队作战
K2大本营至前进营地
边巴扎西回忆,2002年那次攀登中,冲顶时遇到了暴风雪,在海拔8100米时,能见度只有三四十米,到了海拔8410米时,离顶峰仅剩200米,小雪变成了大雪,夹杂着猛烈的高空风,能见度几乎为零。坐镇大本营的桑珠队长和次仁多吉商量后,命令队伍立即下撤。
K2,1号营地向2号营地前进途中
正常下撤半小时就够了,可是他们那次用了4个小时,暴风雪中,刚走过的痕迹完全消失,路标也看不到,如果判断错误,走到悬崖边就是死路一条。最后凭借经验靠山脊走,突然,边巴扎西左脚踩空,经验丰富的他立马翻身趴在地上,因为能见度差,队友也只是听到了「啊」的一声,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队友靠近时,边巴对次仁多吉抱怨道:「看,如果我反应慢点,我们就全都回国,直接滑到新疆了」。次仁多吉只说了一句话「那你走后面,我来开路」,边巴扎西抱怨完还是承担了在前面开路的重任。在云雾稍微少了一点的瞬间,他们看到了一个黄点,发现了营地,对讲机里传到大本营的关心和问候,几个人在帐篷里抱在一起大哭,用哭声代替交流。
K2登顶
迦舒布鲁姆I峰:
收官之战,也带来了最大的创伤
1995年攀登迦舒布鲁姆I峰失败后,一直没有进行第二次攀登,直到10年后的2005年。这时,探险队已经完成了13座。所有人几乎都相信这次将会顺利的登顶,然而意外却发生了……
随队记者薛文献对当时的情况有着详细的记录:
5月27日6时,联合登山队全体人员分乘4辆在当地仅能租到的帆布顶棚吉普车,从斯卡杜向奥斯克力进发。大约在中午12点,仁那乘坐的第一辆车在经过一段落石多发地段时,山上突然滚下一阵碎石,击穿了帆布车顶,其中一块石头不幸击中仁那头部,他当场流血不止,昏迷过去。
与此同时,另一块石头击中了边巴扎西的颈部,他当场昏了过去。坐在同一辆车上的次仁多吉和普布次仁也受了轻伤,但是没有大碍。
2005年离开拉萨时,仁那和亲友打招呼
当直升机赶到的时候,仁那已经停止了呼吸,在飞机上,军医又给仁那注射了强心针,依然没起作用。而次仁多吉回忆,当时边巴扎西「七窍流血」,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里都是血,按藏族的说法,耳朵出血就没救了。边巴扎西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放羊时,有些羊不听话乱跑,他就用石头赶羊,有一次刚好砸到一只羊的脑袋上,羊从山坡滚了下去,自己跑过去看的时候羊的耳朵在出血,没几分钟就死了。
说起那次事故,边巴扎西说本来计划是第二天出发的,可是巴基斯坦有一个豪华旅行团来斯卡杜镇,政府规定所有的酒店都腾出来,要么离开,要么搭帐篷,探险队想着装备都运上去了,也就一天时间,于是提前一天出发了。由于是当年的第一批进山队伍,半路的餐厅也没有开业,于是就碰上了那次落石。
探险队在这次事故中损失惨重,两位修路队员一死一伤,这也是探险队第一次眼睁睁看着队友倒在自己身旁,受到了很大创伤,于是2006年作为休整,没有攀登任务。边巴扎西抓紧时间治疗,而洛则孤身一人前往尼泊尔补登安娜普尔纳。
经过一年休整后,探险队2007年第三次出发去攀登迦舒布鲁姆I峰,作为收官之作,这次攀登无疑是历年最特殊的一次,也最具有里程碑意义。边巴扎西依然没有完全康复,而吉吉则代替仁那踏上了征程。2005年仁那遇难后,之前一起上班、吃饭、回家的人突然不在了,吉吉心里无法接受,于是去了北京体育大学读书,换个环境。为了完成仁那的心愿,她向攀登队提出申请,代替仁那出征,在征得同意后,担心体能跟不上,在北体大坚持锻炼了一年时间。
边巴扎西心里的压力也很大,自从2005年受伤后,他终生残疾,右眼无法闭合,脸部肌肉瘫痪,间歇性癫痫,他特别担心登顶的时候癫痫发作,但是他又必须得来,所以这一次他做好了回不去的准备。
5月11日冲顶那晚,满天繁星,当次仁多吉和边巴扎西在顶峰上拥抱的时候,边巴扎西哭了,他虽然经验丰富,是历次攀登的修路者,总走在队伍的前面,可这一次不同,次仁多吉总担心他在高山上发病,不过幸运的是边巴扎西登山时病情稳定。
登顶那一刻,积累多年的情感瞬间迸发,次仁多吉激动的说不出话来,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吉吉则把仁那的骨灰用塑料盒、哈达和塑料袋包了好几层后,带到了顶峰,「实现」了仁那的心愿,完成了14座。吉吉最后将骨灰盒放在顶峰下方一块很大的岩石上,用一些小的石头掩埋好。
迦舒布鲁姆I峰登顶
从1993年到2007年,14年,14座,终于成功了。至此,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3人登顶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仁那完成了13座,在他们之前,全世界仅有13人以个人形式登上了全部14座高峰,而西藏登山队也成为唯一一个以集体形式完成14座攀登的队伍,让五星红旗一次次的在世界之巅飘扬。
点击查看大图
十四座的光环
在登山圈,登顶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无疑是顶级目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至少36人+完成了。8000ers.com收录了完成全部14座8000米高峰的名单,然而名单里并没有西藏登山队的名字,原因是他们对2001年的布洛阿特攀登持怀疑态度。
2001年,在布洛阿特以K2为背景合影留念
2001年布洛阿特攀登时,西藏登山队是和巴基斯坦成立的联合攀登队,在A、B两组队员中都有巴基斯坦队员,其中巴方队员库尔班是第二次登顶。「A组中方队员仁那、边巴扎西、次仁多吉、巴方的热玛杜拉4名队员6月30日北京时间15:15分登顶;B组中方队员加布、洛则、扎西次仁、边巴顿珠、普布顿珠和巴方队员库尔班等六名队员于7月1日北京时间中午12:00登上顶峰」。
2001年攀登布洛阿特峰1号营地
布洛阿特英文名称为「宽阔的山峰」,有着长达1.5公里的宽阔顶峰,仅仅用顶峰照片判断是不合理的。巴基斯坦官方也是经过验证才颁发的登顶证,伊丽莎白.霍利是最权威的山峰统计专家,很多去尼泊尔登山的人都会去她那里报备,她们的网站「himalayandatabase.com」是承认这次攀登的。
图/himalayandatabase.com
14座8000米以上山峰,有人无氧攀登,有人开辟新线路;有人阿式攀登,有人商业攀登,如果是你,你要怎么登?
附:西藏探险队登顶14座8000米以上高峰全纪录:
供图:西藏登山队(摄影师阿克布),次仁旦达,边巴扎西
参考资料:多吉占堆,薛文献《逐梦云端――西藏探险队攀登14座8000米高峰纪实》
更多关于8000米级雪山的故事,
敬请关注9月份《户外探险》杂志周年刊!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